请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当你被确诊帕金森时,医生告诉你:“别担心,我们会在你的大脑内植入新的神经细胞”,紧接着从你的体内提取出若干细胞,送到干细胞工厂。一群研发人员对细胞进行重编程和基因编辑后,培养出新的神经细胞。两到三周后,医生为你进行手术植入这些细胞。不久后,你再次恢复了正常,肢体不自主的震颤终于消失了。
这个场景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但它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支撑起诸如此类构想的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一种崭新治疗模式——再生医学。被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的再生医学以干细胞技术为底层核心技术,给医学界带去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团队在杂志 Cell 上率先报道了关于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并于2012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自此开启了干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
2021年,已在生物医药产业沉淀12年之久的欧阳平创立了元戊医学,准备在iPSC技术领域深耕。
早在公司创建之前,欧阳平已经对技术方向、技术要点和技术模式有了清晰的思考。目前,元戊医学正围绕iPSC技术打造包括iPSC重编程工艺平台、iPSC定向分化技术平台以及iPSC基因工程改造平台在内的三大平台,并逐步完善技术矩阵。
“iPSC技术的应用市场没有所谓的零和游戏,这里是星辰大海。”欧阳平说。
元戊医学创始人 欧阳平
锚定再生医学方向
他几经辗转后决定独立做干细胞药品研发
2012年,欧阳平正式踏入生物医药行业,这个时间距离他初次步入社会近15年之久。
从1997年大学毕业到投身生物医药圈,中间这十几年间,他一直在南北方来回往返,多次调动工作、城市,不断调整人生方向。他做过国企员工、外企管理者、公司合伙人,涉足过银行、快消品、零售、连锁餐饮、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
“年轻时,我是一个很难按照既定轨道去走的人,总爱冒险。”在经历过种种尝试和历练后,欧阳平基于对国家发展方向和产业前景的判断,下定决心入局生物医药赛道。
时间来到2012年4月,这一年欧阳平来到上海,打算开始他职业生涯的新旅程。
到上海后,他首先加入一家集成电路公司,负责战略新兴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完成后,他正好赶上兰卫医学上市前的扩招,机缘巧合下进了这家医疗公司,文科生出身的欧阳平负责在总裁办处理公司事务。“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进入生物医药行业,是兰卫医学把我领进门的。”
在兰卫医学工作的三年,欧阳平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认知逐渐成熟,再加上自身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他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将属于这个行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朝着业内最牛逼的方向持续前进”。
2016年,欧阳平加入了人生中第一个创业团队——逸思医疗担任合伙人。在这段创业期内,他几乎把创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走了一遍,包括产学研合作、临床注册、品牌营销、销售合作项目等。
从专利技术到成果转化,从临床试验到市场准入,从品牌营销到IPO申报,逸思医疗让他获得了生物医药产业内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5年后,走到事业瓶颈期的欧阳平选择暂时离开逸思医疗。他表示,“当时离开后,我的一个念头非常笃定,就是要独立带领一支团队进行创业。”
在创业前期,欧阳平接触到了再生医学。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当时我很兴奋,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创新的领域。再生医学的底层核心技术是干细胞相关技术,选定再生医学方向意味着要进行干细胞相关治疗和药物的研究。”
2021年5月,元戊医学成立,欧阳平开始筹划组建团队以及细化具体的技术方向。
在和干细胞领域专家交流后,他锚定了iPSC技术方向。iPSC技术是将一系列诱导因子录入到成熟的体细胞中,并将其重编程为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特征的一种多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比起其他类型的干细胞更具开发应用的潜能。
不过,因为国内iPSC技术领域的人才极少,欧阳平刚开始想采用license in的方式先拿到海外技术授权,后续再与国外公司建立合作开发关系。但深入了解后,他发现这条路行不通。
第一,国内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方面有严格的负面清单,国内公司无法引入外资;第二,生物医药发达的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也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封锁。
“无法引进技术合作,那只能我们自己研发。”欧阳平感慨道,回过头来才发现,国内在干细胞技术领域有很多厉害的科学家。在和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交流后,他和其中多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一步步组建起技术团队。2022年底,这个基于iPSC技术的细胞治疗项目正式落地。
虽然是一家初创企业,元戊医学却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精英人才,既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本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也有中美联合培养的干细胞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引入了毕业于神户大学的诺奖获得者山中伸弥的学妹。除内部团队的组建,公司还拥有包括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多家外部合作机构。
欧阳平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过去从产业得到的经验给了他与众不同的创业逻辑,“从临床药物的成药性切入,倒推整条技术逻辑是我创业的核心。”他强调道,关键在于对技术的整合。
打造三大技术平台
立志攻克异体治疗难题
据统计,2025年再生医学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468.8亿元。截至2023年5月,再生医学干细胞领域内,全球已有6463项临床试验,涉及200种适应症,19款产品获批上市。
但在基于iPSC技术的细胞治疗领域,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未有一款药物获批上市。
欧阳平认为:“国内现在走的较快的企业处于临床I期阶段,现在iPSC技术相关疗法正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干细胞治疗的重要分支,iPSC技术究竟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元戊医学总经理兼CTO靳钧博士说:“iPSC技术的治疗理念是做加法,如果你身体里有一些细胞缺损了,我们先让iPSC在体外分化成你需要的细胞,再移植到体内,通过修复替换受损或死亡的细胞来恢复机体的正常运转。”
iPSC的优势在于其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同时能规避掉胚胎干细胞引发的伦理问题。
虽然建立刚过一年,元戊医学已针对以退行性疾病为主的不同的适应症搭建起完整的底层技术平台和管线体系。
基于iPSC技术,元戊医学在研的产品主要布局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三大领域。“比如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这两种脑部退行性疾病其实是脑内一些神经发生了细胞缺损导致的,但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所以用传统药物仅仅是缓解症状,疗效极为有限。而iPSC以独特的无限增殖能力和发育全能性,有望‘破解’慢性退行性疾病治疗难题。”
平台是产品研发的基础。在技术平台建设上,元戊医学计划打造三大平台——iPSC技术重编程工艺平台,iPSC技术定向分化平台以及iPSC技术基因工程改造平台。
元戊医学研发中心
具体来看,重编程工艺平台将用于开发高效的、非整合型的iPSC技术基因重编程工艺,以此获得质量稳定的iPSC技术的种子细胞;定向分化平台用于未来探索干细胞的体内分化和体外分化;基因改造平台用于对特定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比如我们要调控一些细胞,让它自身分泌出某种细胞因子,从而增加其在移入人体内后对病理环境的耐受性。”
在适应症方面,元戊医学首选帕金森和骨关节炎。目前,这两条管线还处于研发阶段。
靳博说,iPSC技术现阶段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在研发阶段,运用iPSC技术得到特定细胞的效率较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难以控制;二是在生产阶段,“如何大规模制备细胞”是整个产业端都在不断攻克的难题。
“在实验室培养皿做出一株细胞很简单,但要想做细胞药物,必须要规模化生产,这是元戊医学未来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治疗模式上,元戊医学将从自体治疗慢慢过渡到异体治疗。“早期以自体治疗为主,未来我们开发的药物必须具有普遍性。”靳博称,研发人员将尝试用基因编辑的方式敲除跟免疫排斥相关的基因片段来得到通用型药物。
抓住难得的窗口期
“太阳就要升出来了”
从90年代细胞治疗这个概念的诞生,到2006年山中伸弥带团队发明iPSC技术,再到如今国内外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尝试运用iPSC技术开发药物,在欧阳平看来,这项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iPSC技术基础基本完备,这项技术马上就要变成有临床价值的药品了,这时候需要真正懂产业和技术整合的人。”
从发展机遇来看,他认为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市场条件更成熟,“当下政治环境和市场环境都较为稳定,技术储备雄厚,整个生物医药的产业链非常健全。”
然而,国内目前也存在iPSC技术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我们招一个人才非常困难。”欧阳平称,为解决人才问题,今年元戊医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培养iPSC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提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他介绍道,在技术路径上,公司目前主攻帕金森和骨关节炎方向,未来将围绕神经、免疫及代谢系统的各大管线进行开发,预计在2028年年底累计4-5款产品进入I、II期临床,累计4-5款产品进入科研临床。在产业发展上,公司希望能借助资本市场为创新赋能,加速产业化进程。在资金筹备上,公司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pre-A轮融资。
“虽然目前基于iPSC技术的细胞治疗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见光明,但黑暗期马上就要过去了,现在就好比凌晨三四点,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欧阳平感叹道。